婚喪喜慶篇
尊老敬老賀大壽 尊老敬老是傳統(tǒng)美德。泰興古來民風(fēng)淳樸,人們把為老人做壽視為“應(yīng)份”、榮耀之舉,老人也覺得臉上有光,其樂融融。屆時姑娘女婿,兒子孫子,親朋好友,歡聚一堂,共祝老人家壽比南山,福如東海。特別是姑娘女婿早提前忙開了,準備好大魚大肉,壽糕、壽桃、壽面、壽匾、壽軸、壽燭、壽字、壽畫,高高興興,攜子帶孫,共奔壽星之家,暢飲壽酒,共食壽筵。 除了整生日之外,一般的小生日,只是全家人在一起,做幾個菜,吃頓面條就算了,并不去大張旗鼓。到了50歲,人們就開始“祝壽”了。60歲算是名符其實地進入了“壽”的年齡;顫M一個花甲,自然是大喜之事。70歲以上的壽誕活動,雖然比60歲來得更隆重,可過去年過古稀的畢竟不多,所以60歲就大慶了。 做壽一般由子孫出面張羅。祝壽規(guī)模主要取決于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(jīng)濟實力。賀壽宴席中除了各種山珍海味及寓意長壽的菜肴外,主食就是必不可少的“長壽面”。面條在泰興民間是比較普通的食品,但在生日慶賀時卻不可或缺。即使在“生日蛋糕”、“吹蠟燭”等西洋風(fēng)情擠進千家萬戶的今天,吃長壽面的習(xí)俗在國人心目中卻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。為什么過生日就要吃面條呢?民間相傳,有一天,漢武帝與幾個近侍閑聊長壽之道。近侍中一個說人的臉長,壽命就長;一個說人中長一寸,可活百歲。旁邊的東方朔笑道:“怪不得彭祖骨瘦如柴,人中倒有八寸。”漢武帝不信:“哪有這種怪模樣的人?”東方朔說:“臉長就長壽,人一瘦臉就長了,可知彭祖一定是瘦子了。人中長一寸,可活一百歲。彭祖活了800歲,他的人中想必有八寸長了。”把個漢武帝笑得肚子疼。那兩個近侍也羞愧不已。這件事傳到宮外,竟有人把東方朔的玩笑真當(dāng)成一回事了,而且把“臉”傳成“面”、把“瘦”傳成“壽”。于是“臉長人瘦”變成了“面長人壽”,并由此演繹成吃面條祝長壽的習(xí)俗。還有人特地把面條做成八寸長,那就是要想和彭祖比壽了。其實面條很長,作為長壽的象征倒是比較符合人們的愿望。 書香子弟祝壽常以字、畫之類相贈相賀,蔚為樂事。有一個民間流傳較廣的故事叫《徐文長壽禮哄堂》煞是有趣,現(xiàn)略錄于后。明代紹興大文豪、書畫家徐文長的丈母六十大壽,眾親友挑的、扛的、拎的、捧的,以各式各樣賀壽禮品前來祝賀。而做女婿的徐文長卻既無挑的也無抬的,夫妻倆只帶了文房四寶———紙墨筆硯。來到丈母家中,大家見他兩手空空,都投以輕蔑的目光。徐文長毫不計較,夫婦在廳堂上展紙磨硯,潑墨揮毫,畫了一幅展翅翱翔的白鶴和一只活蹦亂跳的梅花鹿,在畫旁還題了十個字:仙鶴諧神鹿,共賀老壽星。眾人嘖嘖稱奇,說畫得太美了。接著徐文長寫了一幅甚為奇特的賀聯(lián):“這個女人不是人”,寫到這里時,眾親友瞪大眼睛,心想,這個女婿太不象話了,且再看看下文:“九天仙女下凡塵”;嘿!一片掌聲;接著寫下聯(lián):“養(yǎng)的兒子是個賊”,不好,問題大了,這個女婿的舅大爺是個賊,“偷得蟠桃報母恩”。這蟠桃,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禮物,食之即長生不老的。頓時,壽堂歡聲雷動,公認徐文長的壽禮彌足珍貴,最能為壽慶增光添彩,最能使壽太歡心。大家立即將字畫掛起,越看越有興味。 現(xiàn)今老人大壽,子孫親友除了一些傳統(tǒng)的禮俗外,還在電視上祝壽,寫上老人“六十大壽”、“八十大壽”等字樣,恭祝老人家“壽比南山松不老,福如東流水長流”等等?傊,現(xiàn)在人們的祝壽活動在形式上逐漸趨向新穎多樣,不拘一格,其中所反映的對壽誕活動的表現(xiàn)力,已逐漸脫離了前輩的窠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