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(nóng)林商賈篇
魚來了,魚來了 泰興人逢時過節(jié),宴請客人,魚當為主菜之一。特別是客人坐定,才開始舉箸端杯之時,上菜的馬上雙手端著一盆煮好的大魚,上貼紅紙,口中叫著:“魚來了,魚來了!”客人們則立即回答:“余下來,余下來,天天有余,年年有余!”“魚”、“余”諧音,人們?yōu)榱擞憘好的口彩,期望吉慶有余,日子過得寬寬松松,所以不愿吃完用光。 泰興地處長江之濱,河網(wǎng)密布,經(jīng)緯交織,盛產(chǎn)魚蝦鱉蟹多種水產(chǎn),沿江的漁人“清早船兒去撒網(wǎng),晚上歸來魚滿艙”,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口福,所以泰興的城鄉(xiāng)真可謂是天天有魚了。人們除在天然江河中捕食水產(chǎn)外,還在內(nèi)河、池塘、小溝、稻田里養(yǎng)魚。養(yǎng)魚要在魚塘里放魚苗,民間稱“魚秧子”。長江里的天然魚苗期大都在清明到芒種這段時間,“魚販子”買回魚苗,待長到寸許,先將野魚篩選掉,并對家魚秧子分類出售,可賺到一筆“辛苦費”。有經(jīng)驗的漁人對魚池的規(guī)格、魚種的選擇、魚病的防治、魚飼的喂養(yǎng)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套路,除洪澇、干旱等重大自然災(zāi)害外,一般都是穩(wěn)產(chǎn)保收的。例如池塘養(yǎng)殖,一般水深兩米左右,混養(yǎng)著在不同水層生活的魚,蠶沙子、青草等魚飼投下后,首先給上層的草魚吃了。草魚的糞和剩余的飼料,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后,養(yǎng)殖了藻類和浮游生物,則成了中層的鰱魚的飼料。真是行行有門道,這養(yǎng)魚的關(guān)目(門道)確實不少。 “吃魚沒得取魚樂。”取魚,即捕魚,民間則稱捉魚。捉魚,固然用網(wǎng)。除扒網(wǎng)、提網(wǎng)、過河罾等等,最大的是抬網(wǎng)。收網(wǎng)捉魚時,大魚小魚活蹦亂跳,令人眼花繚亂,怎能不其樂悠悠!最讓人感興趣的是“丫子捉魚”。丫子的學(xué)名叫鸕鶿,又稱魚鷹。由于其口腔里沒有牙齒,嘴大,末端稍曲,上嘴端曲而尖,鉤住魚后如同鉗子鉗住一樣,魚絕對逃不掉。野生的丫子經(jīng)過馴化后,漁人就在其頭頸上套一個用草莖做成的項圈,使之只能吞下小魚,不能吞下大魚。一只丫子一天大約能捉到20斤左右的魚。丫子船是一種微型的小船,可以挑著走,十分方便。“焐槮子”也是民間取魚的方法之一。每到秋天,人們把作用不大的枯木、山芋藤、瓜藤等雜樹雜草拋入河中,入冬之后,水中各種雜魚聚居其中“取暖”。待臘月歲底,請漁人圍網(wǎng)捕撈,大的槮子可撈數(shù)百斤,小的也有幾十斤,一家人過年,足足有“余”了。 民間食魚的方法很多,紅燒、清蒸、炒、煎、炸、汆湯等等,花樣繁多。冬天的“菜角丁兒(小雜魚)”煮黃豆或花生米是人見人愛的上好小菜;“鰱子頭,肉饅頭”,用大草把頭鰱子魚燒湯,其味尤美,沒有不喜食的;賀生日要買鯉魚,泰興民間稱花魚,祝愿生日者過日子像花兒一樣美滿幸福,或寓意生日者象鯉魚跳龍門一樣飛黃騰達;大年三十吃魚,不作興吃頭尾,以示一年到頭要有頭有尾,或可留到新的一年再食,期望來年有“余”。吃魚的忌諱很多,例如跟漁民、船民同桌吃魚不能說“翻”,買魚不能只買一條,買一條大魚,還要配上一條哪怕很小的“死網(wǎng)皮”,因為民間只有喪事哭吊敬祭時才只能用一條魚,并且忌諱用鰱子魚,這可是含糊不得的,否則將會帶來極大的不快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