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(nóng)林商賈篇
老 黃 牛 牛是農(nóng)家寶,種田少不了。世代耕作的泰興百姓,豈可少得了牛?今天的孩子們只認得“鐵牛”,殊不知在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以前,?墒欠N田老百姓的命根子。泰興東鄉(xiāng)多黃牛,西鄉(xiāng)多水牛,水牛力大,比黃牛更顯得雄壯威風。牛為農(nóng)本,有功于世,因此,人們敬牛、愛牛蔚然成風。 年年三十夜,人們百忙之中絕對不會忘記要敬圈神菩薩。除燒香供祭外,在圈神像兩邊,還要貼上“牛耕田似虎下山,豬吃食如龍戲水”、“牛耕萬頃田,豬長千斤重”之類的對聯(lián)。在牛欄、牛角上貼上小小的福字,同時要準備上好的飼料,包括饅頭等食品喂牛,讓牛也過上了一個快樂的年,期望它們來年作出更大的貢獻。三十夜用糧食敬牛的習俗,這里有一個動人的傳說。相傳明朝初年,黃橋南邊的孤山上出現(xiàn)了一種怪獸,每逢除夕前后,就出來傷害人畜,涂炭生靈。有一年,山下一個叫余俊的小伙子,決心要制服怪獸。他先選了九頭壯牛,涂上九種不同的顏色,成為“九色牛”。又選了81名小伙子,每頭牛跟9人,敲鑼打鼓,苦練了七七四十九天。臨近大年三十,怪獸又竄出來作孽,余俊沉著指揮,鑼鼓齊鳴,“九色牛”猛沖過去,嚇得怪獸掉頭就跑。“九色牛”窮追不舍,最后用角把怪獸頂下長江喂魚去了。人們?yōu)榱藲g慶怪獸被除,記住了“九色牛”的功勞,除夕之夜,家家戶戶都拿五谷糧食、最好的飼料去敬“九色牛”,以后年年如此,遂成風俗。為了敬牛,整個過年期間人們給牛放假,不耕田、不拉磨、不勞作,讓牛養(yǎng)精蓄銳,在春耕時大顯身手。 由于敬牛,農(nóng)家買牛有如增添一個家庭成員,相當慎重,恨不得象選女婿娶媳婦一樣。選好日子,請上有經(jīng)驗的內行,到牛市上進行精心的挑選。買牛,除了看牛的膘份、骨架、皮毛、腿腳等,特別要注重牛的蹄子、口齒、奶乳等方面。買?囱例X可以看出年齡,以選擇最佳年齡的牛。一般三歲兩顆,四歲四顆牙,八歲才滿口牙,長三顆當面下牙的是最好的牛。牛蹄通常是四個蹄趾,母牛通常是四個奶頭,若是一蹄有5個蹄趾,母牛5個奶頭的牛都被民間認為是特別難養(yǎng)的,而且有不吉的嫌疑。所以這種牛賣者難賣、買者拒買。東鄉(xiāng)舊時流傳買牛的一則真實笑話,足見做牛的買賣奧秘不少。據(jù)傳一農(nóng)家邀上幾個相當在行的親鄰去買牛,到了牛市上精挑細選,相中了一頭人見人愛的大黃牛。他們把牛拉到了相當于“公證處”的地方,請牛市老師傅鑒定牛的優(yōu)劣,以便定價格。就問老師傅牛有沒有什么毛病。老師傅在牛周圍轉了一圈,左瞧右看,最后在牛肩上拍拍,一本正經(jīng)地說:“這條牛吃草吃料,屙屎轉竅(反芻之意),屌子的病。”泰興人有時戲稱“沒有”往往粗俗地說個“屌”,“屌子的病”在民間語言中就是“沒有病”。這位農(nóng)家老爹一聽,十分高興,當即把牛買回去了。不料這頭牛進家以后,其它方面都好,就是在圈中不安神,不好好睡覺。經(jīng)仔細觀察,才發(fā)現(xiàn)這頭牛的生殖器官有嚴重的毛病。主人十分著急,于是牽上牛去找牛市上那位負責鑒定的老師傅。老師傅則哼了一聲,說:“當時不是跟你說得很明白嘛,這頭牛其它都好,只是屌子的病。”氣得牛主瞪著白眼沒得話說。 “駕——駕——哞——”,過去每到農(nóng)家大忙季節(jié),田頭場地,莊前莊后,起早帶晚,到處是響亮的喝牛之聲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農(nóng)耕經(jīng)濟的逐漸瓦解,“駕——駕——”這響亮而悠長的聲音離我們漸去漸遠,取而代之的是現(xiàn)代化的農(nóng)用機械。但是人們卻永遠忘不了那為老百姓服務了多少年、勤勞忠誠的老黃牛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