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喪喜慶篇
坐月子與洗三 產(chǎn)婦分娩,泰興民間稱為“坐月子”,亦稱“解懷”。其房間在一個月內(nèi),稱為“暗房”。“房門大似衙門”,在“暗房”階段,更是不可以隨便出入的。害眼睛(得眼。┑娜瞬荒苓M去,否則,眼病會大發(fā);外人不能進去,特別是孕婦更不能踏入,認為進了暗房,會惹上晦氣,不是生病也是破財;男孩子進了暗房,會變得愚鈍,將來上學不聰明。產(chǎn)婦“坐月子”期間,為了防止身子受風,也為了避邪驅(qū)疫,基本上是“塞門閉戶”。產(chǎn)婦頭上要“扎包頭”,太陽堂上貼“頭風膏藥”,為了起暖,要吃陳酒、忌生冷,不可洗頭洗澡,不可動針線,不可外出和操持家務。如果保養(yǎng)不好,就會留下病根,一生痛苦。到了“滿月”過后,就可解除“戒嚴”。這些都是科學的良好習俗。 產(chǎn)婦經(jīng)過長時間的孕產(chǎn),對身體影響很大,既要補充失血的虧損,又要有充足的奶水哺育嬰兒,所以要很好地補養(yǎng)。做父母、公婆的都很注意到這一點。一日三餐,每天還要有“小夜飯”,鯽魚氽湯、黑魚氽湯、豬腰子氽湯,煨豬爪子、雞鴨魚肉、時鮮蔬菜端過來吃,收過去洗,反正只要能讓身子健康,總要盡其所能。 一旦嬰兒呱呱墜地,女婿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丈母去“報喜”。如果生的是男孩,就帶上若干只有紅色紋路的熟雞蛋,如果生的是女孩,則帶上染得通紅的雞蛋,丈母一見便知生的是男是女。另外,生了男孩,全莊親鄰都要送米粥,收到米粥后,親鄰都要給以“小錢”,表示祝賀;生女孩就不送米粥了,重男輕女如此之甚。小孩的衣胞(胎盤)不可隨便處置,一般都是埋入祖輩居住地,即所謂的“衣胞之地”。習俗認為衣胞與孩子的命運相連,如有遺漏,嬰兒就會有不幸。這樣,小孩長大也不會忘記衣胞之地,即使到外地做官,告退時也不忘根本,回到本鄉(xiāng)本土。 嬰兒出生第三天,稱為“三朝”,要舉行“洗三”儀式,祝賀孩子從此脫離母親的孕育期,正式進入嬰兒期。三朝的主要儀式是給孩子洗澡,故稱“洗三”,據(jù)說這樣可以洗去嬰兒從“前世”帶來的污垢,使今生平安吉利。舊時“洗三”,在溫水中加入喜蛋及金銀飾物之類。洗畢,取蛋在嬰兒額頭或身上撫擦一遍,說是可以免生疥瘡;據(jù)說金銀飾物可以鎮(zhèn)驚,整個活動以接生婆子為主,其他福壽德高的奶奶協(xié)助。動手洗的時候,有的奶奶還一邊洗,一邊念“先洗頭,做王侯;后洗腰,一代更比一代高……”,洗完之后要梳頭,給嬰兒打扮一下,口里念著:“三梳子,兩梳子,長大戴個紅頂子……”;接著是用雞蛋滾臉,說:“雞蛋滾臉,一生無險”。還要稱一下斤兩,使孩子成為“上秤(乘)之人”等等。“洗三”結(jié)束,必須給小孩好好美化一番,特別是要給他穿上那精心繡制的虎頭鞋,喝“三黃湯”。這虎頭鞋的來頭可不小,是觀音菩薩身邊的紅孩兒穿的,“南海普救大士”觀世音賜于人間,保護新生兒,當時她還寫了四句話,道是“伢兒是母身上肉,三黃煎湯解胎毒,虎頭鞋子赤腳穿,蛇蟲百腳不敢簇”。如今許多廟里觀音像前的紅孩兒還是赤著一雙腳,因為他的虎頭鞋早已捐給人間了。 “三朝”這一天,做外婆的要備上許多禮物來祝賀。這些禮物有吃的、有穿的、有用的,細心的外婆早就打點好了,絕不會有疏漏。外婆一到,首先是奔女兒的房,幫女兒照看孩子,整理衣物。如果有要洗的,則馬上動手。俗規(guī)女兒的衣褲和伢兒的尿布,太陽出來才能拿出去曬,太陽落之前就要收起。尿布不干也不能放在露天讓風吹。據(jù)說沒太陽時,露水和風中都有邪氣。為防陰雨、沒太陽,凡是有新生兒的家庭都有要備火缽頭和烘籃。整個一個月子,七姑八姨、親朋好友照例來“觀月子”,帶著各種各樣的營養(yǎng)品、禮品來祝賀新一代的降臨。這一個月中,嬰兒的爺爺奶奶不斷迎來送往,雖然忙得前仰后合,但總是眉開眼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