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固平
樸實為人,勤奮工作,做新時期合格的文化人 2009年11月24日上午,北京人民大會堂里掌聲雷動,來自全國的600多名代表歡聚一堂,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國務委員劉延東的祝賀。人群里有一位來自泰興市的代表——市圖書館館長趙固平,他被評為“全國文化系統(tǒng)先進工作者”,是泰州地區(qū)唯一獲此殊榮的文化人。 1957年出生的趙固平,已和文物、文化打了幾十年交道。他先是在黃橋戰(zhàn)役紀念館,一干20多年,1999年任市文化局文物管理科科長,2003年任圖書館館長。30多年來,他始終保持勤勉淡泊的本色,恪盡文化工作者的職守,兢兢業(yè)業(yè)保護文物,孜孜不倦傳承文化,干出了成績,也贏得了聲譽。 “文化遺產(chǎn)是泰興的歷史和痕跡,保護好,傳承好,讓后世子孫有根可尋。” 1999年3月,領導看中趙固平的沉穩(wěn)勤勉,讓他擔任文化局文物科長。上任不久,他就發(fā)現(xiàn),因泰興市尚未建設博物館,450多幅古字畫和瓷器錢幣之類的文物,只能暫存朱東潤故居的一間廚房內(nèi),由于潮濕,部分文物已出現(xiàn)霉變、腐爛跡象。他感到責任重大,“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,必須妥善珍藏”。為此,他多次奔走呼吁。終于,在文化中心大樓建成后,6樓辟成文物儲藏室,轉(zhuǎn)移文物期間,他現(xiàn)場指揮,珍貴文物更是一件一件親手搬運,再分類儲存。接下來他又組織人手對館藏價值較高的近300幅古字畫進行修補、裝裱,并3次舉辦《館藏文物精品展》。泰興市的文物館藏工作,逐步走上了正軌。 著名傳記文學家、書法家朱東潤先生,是泰興的驕傲,如今,朱東潤故居已成為泰興市的一處著名景點。朱東潤故居的成功擴建與開放,傾注了趙固平大量心血。1982年,朱東潤先生將全部24間房產(chǎn)及4000余冊藏書捐給家鄉(xiāng)政府。1988年2月朱先生在上海逝世,當年10月,泰興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“朱東潤故居”,將先生骨灰迎回安放,可惜一直沒有對外開放。趙固平擔任文物科長后,多次向上級建議,擴建和開放朱東潤故居。2004年,這個項目獲政府批準。按規(guī)劃需征地1.41畝,1.41畝,說起來不大,但要知道那是在市區(qū),老護城河以內(nèi),用寸土寸金來形容也不為過,附近居民不配合,也在所難免。從開始施工那天起,天天有人阻撓,糾紛不斷。2005年炎炎夏日的一天,阻撓施工的居民,脾氣像著了火一樣暴躁,他們推倒墻體,把磚瓦扔進了河里,指著鼻子辱罵趙固平。連日堅守工地的趙固平感到很窩火,但他只能忍著,一如既往的耐心解釋和勸導。下班后,他會同基層干部挨家挨戶宣傳,說:“朱東潤故居是珍貴文物,擴建后將免費開放,你們現(xiàn)在損失的不過是一小塊地,不久,家門口就會多出一個古色古香的旅游景點,你們隨時可以參觀,還可以教育子孫后代,以朱先生為榜樣,早日成為杰出人才。”漸漸的,附近居民對此開始理解,把個人得失拋在了一邊。2005年12月,朱東潤故居完成擴建,對外開放,至今已累計接待市內(nèi)外游客30萬人次,成為推介泰興名人、傳播地域文化的重要場所。 “讓圖書館會走路,讓知識插上翅膀。” 現(xiàn)代人生活節(jié)奏快,加上娛樂方式越來越多,喜歡上圖書館的人越來越少了。趙固平調(diào)任市圖書館館長后,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難題:一是如何贏得讀者,二是如何贏得牌子。經(jīng)過細致調(diào)研,他果斷精簡優(yōu)化機構(gòu),重新制定考核制度,使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(zhì)得到迅速提升。隨后,他多方籌資,對圖書館進行改造裝修,新建電子閱覽室。優(yōu)美怡人的讀書環(huán)境,引得讀者紛至沓來,昔日的門可羅雀,變成如今的門庭若市。2004年5月,圖書館順利建成“國家圖書館一級館”。2005年,泰興市榮獲“全國文化先進市”殊榮,“一級館”是重要的硬件條件之一,作為館長,趙固平功不可沒。 在趙固平看來,辦圖書館的目的,就是用知識武裝群眾,因此,要讓圖書館會走路,要讓知識插上翅膀,為此,他大膽探索,敢為人先。懷著科教興國的理想,他和同事開辟了專家閱覽室,為全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和泰州市311、江蘇省333工程培養(yǎng)對象,贈送專家借書證。抱著治病救人的理念,他和同事在市看守所創(chuàng)辦“新生圖書館”,組織在押人犯開展系列讀書征文和演講活動,讓他們“讀好書,做好人,積極改造,走向新生”,此舉影響較大,《人民日報》等多家媒體予以報道,各地圖書館也紛紛效仿。憑著愚公移山的精神,他和同事幫全市所有鄉(xiāng)鎮(zhèn)建成萬冊圖書館,幫所有行政村建成農(nóng)家書屋,構(gòu)建起遍布城鄉(xiāng)的圖書館網(wǎng)絡。帶著知識興農(nóng)的理念,他和同事不辭辛勞,引導農(nóng)民創(chuàng)業(yè)致富。圖書館與農(nóng)民掛鉤,可是件新鮮事。從2003年起,趙固平和同事們依靠知識和信息優(yōu)勢,積極聯(lián)系項目,先后投入16萬元,行程兩萬公里,引導農(nóng)民種植熱帶草,如今,泰興熱帶草種植已發(fā)展到4000多畝,探索出圖書館人參與建設新農(nóng)村的一種模式。此舉受到廣泛關注,興農(nóng)項目和服務項目均獲江蘇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成果一等獎,第三屆“上海國際圖書館論壇”還向300多家中外同行作了推介。 “愛崗敬業(yè)和熱愛家庭并不矛盾,關鍵都在于責任心。” 1999年3月,位于鼓樓廣場的文化藝術中心大樓開工,為最大限度地節(jié)約成本,局領導和主持工程建設的領導指定辦事嚴謹?shù)内w固平做市場調(diào)研,簡單地說,也就是貨比三家,跟材料供應商講價壓價。的確,他天天講價壓價,天天被人罵。那陣子很不湊巧,岳母生病住院,家住黃橋的他為了既不耽誤工作,又能照顧家庭,騎著自行車上下班,風雨無阻,每天46公里。秋天的一天,趙固平跟材料商談判談到很晚,天又下起大霧,能見度極低,他只能推著自行車,一步一步往黃橋挪。妻子放心不下,站在馬路邊等待。那時手機還沒普及,無法聯(lián)系,只能傻等。這一等,足足等了5個小時。凌晨3點,渾身濕透的趙固平才回到家中,衣服也來不及換,就匆匆趕到醫(yī)院探望生病的岳母,然后,他笑著對正準備發(fā)脾氣的妻子說:“讓我睡一會,等我有空你再抱怨,明天還要上班呢。” 2009年春天,趙固平被委以重任,參與泰興城市規(guī)劃研究,參與文化泰興建設研究。為起草這兩個草案文稿一次加班到很晚,妻子打他手機,問他怎么還不回來。他說:“正忙呢,在寫報告。”零點過后,妻子又打電話詢問。他還是那句話,“在寫報告呢。”隨后,他索性把手機關了。這一回,他一直工作到天亮,才寫完那兩個草案;丶液螅一本正經(jīng)地告誡妻子:“手機是為了方便聯(lián)系,而不是為了方便打擾。”妻子聽了,又好氣又好笑。 獲得了“全國文化系統(tǒng)先進工作者”這一殊榮,他談談地說:“功勞不是我一個人的,我只是討了個便宜,討了全市文化工作者的便宜”。 多么樸實的話,多么真實的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