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娛交際篇
2010-01-28
來源:泰興網(wǎng) 瀏覽次數(shù):
大中小
泰興花鼓
泰興花鼓源于南沙秦家樓一帶的民間舞蹈,是舊時農(nóng)民藝人靠賣藝謀生而產(chǎn)生的一種民間舞蹈。民間藝人們往往以一個家庭、幾個家庭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組合,靠打花鼓為生。平時則沿門、或在街頭、村莊、香期場作廣場演出,如逢大戶人家喜慶堂會,也常在室內(nèi)表演。由于該舞用紅燈作為主要道具,紅燈內(nèi)插上點燃的蠟燭,既可照明又增添光彩,不僅白天演出,夜晚也能照常表演。因此也稱為“夜火燈”。解放后,縣文化館作為泰興特色民間文化遺產(chǎn)進行整理,定名為“泰興花鼓”,在全縣廣泛傳播。
泰興花鼓熱烈歡快,帶有喜慶色彩,有唱有跳,邊唱邊跳,曲調(diào)、唱詞均有完整結(jié)構(gòu),風格獨特,自成一體。其曲調(diào)共有三個,一為“花鼓調(diào)”,二為“跨金索”,三為“倒花籃”,有濃郁的蘇北民間小調(diào)的風味,音樂節(jié)奏明快、跳躍,一開場便充滿了喜氣洋洋的氣氛。“花鼓調(diào)”是開場曲,熱烈流暢,伴以演員輕快的舞步和逗趣的動作,給人以輕松歡娛的享受。“跨金索”節(jié)奏轉(zhuǎn)慢,樂曲在情緒上帶上了一定的抒情成分,無形中與開場的花鼓調(diào)產(chǎn)生了一定的對比效果。“倒花籃”時,樂曲速度突然加快,旋律高昂,隨著跳躍難度及動作幅度的加大,把整個舞蹈的氣氛推向高潮。 泰興花鼓的舞步、動作、幅度大且靈活風趣。通常由六個人跳,稱“六人花鼓”、也可4人、2人跳,就稱“四人花鼓”、“二人花鼓”,8個人跳時,就叫“八人花鼓”了。無論是幾個人,都是男女各半。假如6個人跳,就是兩男托紅燈,一男打小鑼;兩女打蓮湘,一女打竹板。托燈的與打蓮湘的對打,打小鑼的與打竹板的對打,一邊互相逗趣,一邊變化隊形。來去作“二龍出水”、“蝴蝶穿花”、“鐵索連環(huán)”、“頂天立地”等狀。其動作特征是晃頭、扭腰、擺胯;膝屈、腳顫;舞步上有顛三步、喜鵲登梅步、玉兔拜月步、四方步、小跑步等,其中顛三步和喜鵲登梅步極為獨特,是其它民間舞蹈中所沒有的。顛三步的要領是“三步一顛,腰扭腳顛,眼神互顧,前后呼應”。喜鵲登梅步的要領是“喜鵲登梅步輕巧,要求半蹲直起腰,兩腳前后隔半步,腳尖外側(cè)著地跑,左腳前踏身前傾,右腳后蹬晃脖瞧,上身隨著腳步移,平穩(wěn)之中顯活躍”。在動作上,打蓮湘的有“古樹盤根”、“太公釣魚”、“雪花蓋頂”等;托紅燈的有“游龍戲珠”、打竹板的有“金猴爬桿”、打小鑼的有“螳臂擋車”等,其中打蓮湘的動作尤為優(yōu)美且少見。例如“古樹盤根”,打蓮湘的女演員緊緊圍繞托紅燈的男演員,在短短的五拍之中,由低到高,自左到右,一氣呵成,完成用蓮湘的兩端去擊地、擊腳、擊手、擊肩等一連串的十個動作,且與托紅燈的男演員互換位置,同時又完成了180度的自我轉(zhuǎn)身,好似一根青藤緊緊圍繞一棵參天大樹。 泰興花鼓的唱詞全為泰興方言,語言樸實,通俗易懂,招式多樣,變化靈活,舞姿優(yōu)美,引人入勝,為廣大百姓喜聞樂見。今已成為泰興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實在是泰興文化的驕傲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