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娛交際篇
2010-01-28
來源:泰興網(wǎng) 瀏覽次數(shù):
大中小
棒頭人兒戲
“笑你胸中無一物,本來朽中制為身。衣冠也學詩文輩,面貌能驚市井人。得意那知當局丑,旁觀莫認戲場真?v教四肢能靈活,不借提撕不屈伸。”鄭板橋的《詠傀儡》一詩除了諷喻時俗外,也對木偶藝術(shù)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繪。清末黃鼎銘《望江南百調(diào)》中也描寫了泰興木偶戲的演出情景:“……凡事由人陰簸弄,此身枉自負昂藏。木偶也冠裳。”這些古詩文說明了當時木偶戲的盛行。
作為古老傀儡戲的遺存,木偶在歷代史書中均有記載,最早的當為《史記》中的《孟嘗君列傳》。但木偶何時成“戲”,難以考證。泰興的木偶戲,大約是在200年前由安徽傳入。初演徽戲,清朝末年改演京戲,一直流傳至今。自古以來,泰興百姓勞作之余,把觀戲作為最佳消遣方式之一,欣賞木偶戲則是首選,這就給木偶戲帶來了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(fā)展條件。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。根據(jù)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(shù)的不同,有布袋木偶、提線木偶、杖頭木偶、鐵線木偶等。泰興的木偶為杖頭木偶,俗稱“三根棒”或“三根棍”,民間多稱“棒頭人兒戲”,似乎就更俗一點了。木偶戲用三根木棒操縱,其中一根支撐木偶頭部,稱為主棒或面棒,耳、眼、鼻、嘴均能閉合張開,眼珠轉(zhuǎn)動,頭頸上下左右扭轉(zhuǎn);另兩根棒操縱木偶人的雙手,又稱“手挑子”。表演時,演者兩手能運用自如、靈活準確地把握手中的各種道具。泰興杖頭木偶全長1米左右,比同類木偶大,平底沒有腿,如果需要表演腿部動作,另制作雙腿由演員配合操縱,稱之為“配腿”或“配腳”。表演講究舉動、捻功和步功。操縱時講究穩(wěn)、準、正、平,并注意借鑒戲劇演員的水袖、踱步亮相、鷂子翻身等表演程式,以揭示劇中人物內(nèi)心活動。 過去泰興的木偶戲班子多數(shù)是由家族成員組成,實行家傳世襲的班主制,分“神像”和“人像”兩個流派,在造型和表演方面各有特長。“神像”是方頭大耳,粗獷傳神;“人像”細膩逼真,近似真人。戲班班主有時也雇傭一些木偶藝人,這些成員大多數(shù)是半農(nóng)半藝,忙時種地,閑時唱戲。民國時期,泰興的木偶戲班多時達117家,代表劇目有《穆桂英掛帥》、《劉備招親》、《郭子儀上壽》、神話劇《姜太公釣魚》等。1959年,眾多的木偶戲班合并為3個木偶劇團,后來組建為泰興縣木偶劇團,演出范圍遍及全國,曾在上海大世界游樂場演出達數(shù)月,頗受觀眾的歡迎。1971年曾在蘇州為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訪華作專門演出。到1973年被揚州地區(qū)接收,升格為揚州地區(qū)木偶劇團,并遷址揚州。但仍有業(yè)余劇團活躍在泰興農(nóng)村,代代相傳。目前,泰興市尚有黃橋鎮(zhèn)太平村張介城木偶戲班和廣陵鎮(zhèn)蘇文光木偶戲班等少量戲班。 木偶戲由木偶、操縱演員、配音演員和樂隊四部分組成,多用戲曲曲調(diào)演出,有的用對話或歌舞表演。最初的木偶身驅(qū)干癟、目瞪口呆。后來泰興木偶工廠技師精心設(shè)計,使木偶的形象生動,個性鮮明,表演時有喜怒哀樂的神情,有輕柔強硬的動作,有能唱善白的語言,木偶的頭、眼睛、嘴巴、手足都能活動自如,唱白時嘴巴隨著曲調(diào)的旋律啟閉,眼睛也隨著表演的動作轉(zhuǎn)動。從目光、動作可以看出木偶是喜是憂,是哀是樂。木偶的手,送物取件,擊鼓彈琴,騎車劃船,躍馬揚鞭,動作皆敏捷逼真,還能自己打火抽煙、倒茶。由此形成了獨特的平穩(wěn)剛勁、細膩傳神的藝術(shù)風格。人們都說,木頭人,木頭人,真正象個人;木偶戲,木偶戲,活象真人在演戲。泰興木偶戲的劇本均為口頭傳承,保留了鮮活的民間語言。 在許多傳統(tǒng)民間節(jié)日和家中有大事時,如過年、正月半、中秋節(jié),或青苗會、香期,或伢兒滿月、年紀、砌屋上梁、祝壽,包括高壽謝世等,都有請戲班子的,以酬謝賓客。屆時莊上男女老少蜂擁而至,連外莊的都可以去看。木偶戲的舞臺一般是樓臺式小舞臺,2米多高,3米多寬,搭在莊上寬大的場地上,或市井的綠村叢中。開演之前,主家便燃放鞭炮,告知父老鄉(xiāng)親,戲班子的表演即將開始。觀眾興趣濃時,戲班子能一出又一出地表演,往往到深夜才歇。2008年3月,被譽為“木偶皇后”的泰興籍木偶藝術(shù)家、國家一級演員華美霞還專程從揚州趕到廣陵鎮(zhèn),與老藝人共話木偶藝術(shù)的發(fā)展,并現(xiàn)場指導青年演員。 隨著時代的進步,人們的娛樂的項目、方式、內(nèi)容越來越多,木偶戲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(chǔ)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“木偶之鄉(xiāng)”的美譽現(xiàn)在鮮有提及。這曾為泰興人所驕傲的民間藝術(shù)如何傳承和發(fā)揚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。2007年4月公布的江蘇省首批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名錄中,泰興“杖頭木偶戲”名列其中,可見泰興的棒頭人兒戲突出的文化價值,值得保留和傳承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