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市近80%的學生是農村學生,農村教育的好壞反映了我市教育事業(yè)的成敗,今年,我市確立城鄉(xiāng)教育均衡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將政策的天平傾斜農村教育,通過“六有”工程、校校通工程、“兩免一補”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,從總體上促進了弱勢地域、弱勢學校的快速發(fā)展。 元竹中心小學原有的校舍破舊、低矮、擁擠,2005年新建了兩棟教學樓、一棟辦公樓,造型新穎、氣勢恢弘,絲毫不弱于城里的學校,學生餐廳、水沖式廁所等硬件設施一應俱全。五(四)班的陳歡同學對學校變化體驗最深,她家住在鎮(zhèn)北村,離學校十來里路,沒建餐廳前,小陳歡每天中午散學后,都要走半小時路回家吃飯,如今餐廳建好了,小陳歡吃飯也方便了。 教育均衡發(fā)展的立足點是促進農村教育超速發(fā)展,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的發(fā)展。我市以“六有”工程為突破口,首先從外延拓展農村教育發(fā)展空間。在具體操作過程中,鼓勵市場化投入,同時加大政府投入和調控力度。目前,我市“六有”工程完成投入量4600多萬元,鋪設下水道19公里,澆筑硬質路面42800平方米,新建、改造學生食堂80個,新添飲水機1324只,新建、改建學生廁所128座,新建、改建學生宿舍31所,購置雙人床2750張。通過“六有”工程,絕大部分農村學校有了整潔的校園、衛(wèi)生的食堂、冷熱飲用水、水沖式廁所、安全的宿舍、一人一床。 元竹鎮(zhèn)中心小學副校長王曉東說:“現在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里學習感到開心、我們的老師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中工作感到舒心、家長把孩子送到這樣的環(huán)境里學習感到安心。” 教學設備是學校建設的基礎,是課程教學的基本支撐,它不僅承載著教育改革與發(fā)展的物質條件,更引領和提升學生的創(chuàng)新精神和實踐能力。今年,我市在實施“六有”工程的同時,抓住契機,大力實施校校通工程,目前,全市各類學校添置電腦4000臺,34寸高清彩電52臺,視頻展臺52臺,大部分農村學校擁有了自己的微機房、實驗室,一些從未接觸電腦的農村孩子終于裝上了互聯網。 在抓外部建設的同時,我市力爭不讓一個農村孩子失學。從今年秋學期起,我市由市財政安排專項基金,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,對享受省免費提供教科書的初中住校生實行伙食補助。大生初中初二(四)班的趙燕同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,成績優(yōu)異的趙燕家庭貧困,一度處于失學邊緣,學校得知情況后,及時將她上報為扶助對象,如今,趙燕除了享受“兩免一補”外,還享受新浦清寒助學金。 目前,我市共有6393名貧困學生接受了“兩免一補”,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38萬元,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用自籌資金為貧困學生減免課本、作業(yè)費2.8萬元,雜費18萬元。秋學期,全市普通高中為1352名貧困生減免學費90萬元,提供助學金27萬元。截止目前,我市沒有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。 據市教育局局長朱玉林介紹,2005年工作的重點由城鎮(zhèn)轉向農村義務教育,通過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,實施“六有”工程和校校通工程,強化了農村學校的建設,改善了農村辦學條件,全市城鄉(xiāng)教育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,教育均衡發(fā)展的態(tài)勢正在逐步形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