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王街道《基層減負須在“更”字上下功夫》☆
近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(guī)定》(以下簡稱《若干規(guī)定》),并發(fā)出通知,要求各地區(qū)各部門認真遵照執(zhí)行。 自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工作開展以來,一系列舉措,一年年推進,一步步落實,為基層松綁減負、促干部擔當作為,全黨上下形成了把工作抓實、基礎打實、步子邁實的實干氛圍,凝聚起砥礪奮進的強大力量。同時要清醒地看到,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之弊非一日之寒,深化拓展基層減負工作,破除“小馬拉大車”治理困境,必須在“更”字上下功夫,錨定“標本兼治、行效并重、感敢齊抓”多點發(fā)力,切實為基層“減負松綁”,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地。 既要治“標”更要治“本”。從近年通報的案例來看,“形象工程”“政績工程”“數(shù)字政績”時有發(fā)生,文山會海常有反彈回潮……形式主義的“癥狀”雖在基層,究其根源卻在上級單位和部門,“上邊得病,下邊吃藥”極大削弱了基層治理成效。將基層組織和干部從形式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,關鍵在于既要修“內功”,也要強“外功”。一方面,要從領導干部的思想觀念源頭入手,自上而下樹立“政績?yōu)槊袼鶆?chuàng)、實效為民所享”的信念豐碑,結合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學習教育契機,以“求真務實”破除“作秀造勢”、以“俯身躬行”克制“政績沖動”、以“關鍵少數(shù)”帶動“絕大多數(shù)”;另一方面,要持續(xù)深化糾治“四風”頑瘴痼疾,通過“一線暗訪”“四不兩直”等方式,破除形式主義“怪圈”、移除官僚主義“大山”,更好發(fā)揮專項機制作用,加強日常監(jiān)督檢查,對有關亂象及時提醒、督促整改、一盯到底,確保真正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既要重“行”更要重“效”。當前,從中央到地方,一系列為基層減負的政策文件在各地各部門逐步落地落實,如材料報表“擠水”、督查檢查“瘦身”、指尖之負“解壓”等,這些有效之“行”讓基層干部感受到了減負的決心,但真正破解基層“小馬拉大車”問題,既要重“行”,更要重“效”,既要求“實效”,更要抓“長效”。求“實”貴在求“質”,要改變權責不匹配的現(xiàn)狀,變“管”為“放”,讓基層組織頭頂有“責”,手中有“權”,通過資源賦能、專業(yè)賦能、數(shù)字賦能等改革手段實現(xiàn)“應放之權”與“應賦之能”的有機統(tǒng)一,減痕不減實、減虛不減效。抓“長”重在抓“常”,要將“當下改”與“長久立”相結合,建立健全長效機制,避免“一陣風”“一場雨”,風過則止、雨停地干,將持續(xù)深化作風革命融入日常,將糾治隱形變異問題抓在經常、將鞏固松綁減負成果落在長效,讓群眾滿意檢驗作風成效,讓減負質效轉化為發(fā)展績效。 既要有“感”更要有“敢”。推動基層減負要注意“感”和“敢”,即既要讓基層干部不斷提升減負獲得“感”,也要鼓勵各級干部“敢”為善為、積極作為。黨中央重拳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,在實踐中,有些不良苗頭值得警惕:個別地方或部門對“必要的形式”與“形式主義”的界限把握不清,造成“鮮花”“雜草”一起拔、“孩子”和“洗澡水”一起倒等“一刀切”現(xiàn)象,從而誘發(fā)“不敢為”問題,削弱了基層減負的獲得感。減負不是“肩不負”,更不是“躺平減”,基層減負要減得其所、減得其效,關鍵在于讓干部“有感”又“有敢”。要著力提升能力建設和正向激勵,進一步營造重視基層干部、培養(yǎng)基層干部的良好氛圍,認真落實“三個開來”要求,對改革攻堅中的“無心之失”“探索之誤”依法依紀予以寬容,樹立以實干論英雄、以實績論能力的用人導向,建立崇尚實干、帶動擔當、加油鼓勁的正向激勵體系,全力釋放基層干部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動力和活力,讓基層干部真正做到“有感”更“有敢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