襟江書院
清代咸豐十年(1861年),浙江籍泰興知縣金以誠在泰興縣衙東南側(cè),創(chuàng)辦了一所“規(guī)制齊備”的新學府———襟江書院。如今,這所走過將近150年歷史的書院,處處透露著歷史文化的豐厚底蘊,仿佛一位恬靜的隱士。 襟江書院位于江蘇省泰興中學內(nèi)。光緒《泰興縣志》記載,宋咸淳年間在泰興建馬洲書院,明天啟中建凝秀書院,清乾隆時建延令書院,至咸豐初或毀或破,均名存實亡。咸豐八年,金以誠為培養(yǎng)“純?nèi)?rdquo;及“名宦”,倡建襟江書院,從咸豐十年春三月至十一年六月,書院建成。金以誠親撰《襟江書院記》,由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書寫,并刻于石碑。書院聘進士、舉人等擔任講習,內(nèi)容以儒學為主。每年的縣試也均在此舉行。 襟江書院主體建筑前后四進,從前往后在中軸線上分別建大門、重門、講堂、文昌魁星樓。1949年前,原五架梁廂房20楹改建為七架梁。后因大門、重門朽蝕嚴重,于1987年重修,將進深由80米縮為67米,F(xiàn)書院由大門、重門、廂房、講堂組成,共35間。講堂仍為原貌,大門、重門屋架依舊,廂房均按原樣改建。書院占地1500平方米,建筑面積680平方米。1987年,泰興縣人民政府將修繕后的襟江書院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 在襟江書院內(nèi)駐足流連,不僅能感受到獨特的靜謐、古樸和典雅之美,仿佛還能聆聽到一百多年前先生們諄諄的教導聲,孺子們朗朗的讀書聲。石刻《襟江書院記》中明確記載,金以誠創(chuàng)辦該書院,為的是培養(yǎng)“出為名臣,處為純?nèi)?rdquo;的社會有用人才,并欲使“士若民……聞圣賢之訓,修忠信之風”。“名臣純?nèi)?rdquo;的辦學目標,“忠信濟世”的辦學理念,如清泉流涌,賡續(xù)百年而未竭,從而成為泰興中學代代承傳、割舍不斷的文化血脈。 書院大門前照壁上書“襟江書院”,院名石刻由金以誠立,時金已升任鎮(zhèn)江府知府。后又拓石制作“襟江書院”木匾,置于大門門楣以增書院壯觀。大門前檐下一斗六升斗拱,門兩側(cè)高大圓形石鼓依舊。進大門,穿過重門即是寬大的院落,迎面是講堂,院內(nèi)廣植樹木,面貌一新。重門與講堂間天井兩側(cè)為東號房、西號房。講堂地勢高敞,建筑式樣古樸,是書院的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,為書院的核心部分。門額懸已故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朱東潤先生用篆書題寫的“講堂”二字匾,殿內(nèi)設課桌、課椅等教具。 講堂前的兩側(cè)碑廊陳列著珍貴的石刻,再現(xiàn)了古老書院的歷史和文化淵源。主要有四體《千字文》石刻,共58塊,每塊長85厘米,寬35厘米,字體真、草、隸、篆兼有,為清代書法家王澍所寫。這些碑刻刻于清雍正年間,是泰興市保存比較完整的古石刻。 在講堂北墻壁上還嵌有《襟江書院記》石刻12塊,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所書。襟江書院記額篆書,文正書,116行,行5字,間有方格。何書法師顏真卿,遒勁峻拔,自成風格,名播海內(nèi)外,陰刻于漢白玉石,字跡清晰,保存完好。 而今,襟江書院內(nèi)還陳列著泰興中學校史。古老書院內(nèi)的講臺與書桌亦陳列其中,是激勵學生勤奮學習的生動課堂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