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興:引入美洲鰣魚,填補“長江三鮮”空白
“長江三鮮”之首的鰣魚,向來以嬌貴著稱,其“一碰就應激”的特性,讓許多人只聞其名,難見其活體。不過,在泰興市延令街道國營家庭農場內,記者見到了一群美洲鰣魚,它們不僅“住起了別墅”,還每天開心地享受音樂撫慰。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,長江鰣魚種群出現(xiàn)“斷崖式”衰退。眼下,長江漁業(yè)資源雖然有所恢復,但仍處于禁捕期。為了填補長江鰣魚市場空白,泰興市助力國營家庭農場與國家淡水漁業(yè)研究中心合作,從國外引進美洲鰣魚的受精卵,在國內成功孵化。 “美洲鰣魚是長江鰣魚的‘遠房表親’,二者的美味可謂不相上下。”在養(yǎng)殖車間,國營家庭農場主錢藝芳介紹,鰣魚的存活水溫只能在10~28℃,鱗片是鰣魚的命門,只要被碰到,就會應激死亡。 去年底,錢藝芳看準美洲鰣魚的市場價值,下定決心貸款,模擬長江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為鰣魚打造適宜的生存環(huán)境。首批300多條鰣魚分別住進72套“獨棟別墅”。 “美洲鰣魚的嬌貴,給養(yǎng)殖帶來巨大挑戰(zhàn),要全流程確保水質、水溫。”延令街道辦副主任趙峰介紹,養(yǎng)殖過程中不用任何藥劑,采用最原始、最生態(tài)的孵化與養(yǎng)殖方式,從而保證鰣魚的品質。 在養(yǎng)殖車間里,記者看到,鰣魚苗像小飛蟲一樣,在“別墅”里飛快地游來游去。工作人員撈起一些魚苗放入燒杯,魚苗晶瑩剔透,模樣十分可愛。車間里,水中還有像麻繩一樣的生態(tài)水草。錢藝芳解釋道,這是給小魚苗游累時休息的“小房子”。 養(yǎng)殖過程中,技術人員利用循環(huán)水模擬長江大海“潮汐”,通過流體動力學算法控制水流速度、方向及溶氧量,還原長江口咸淡水交匯區(qū)的水文環(huán)境。“周期性水流刺激可提高鰣魚肌肉密度,減少脂肪過度堆積。”錢藝芳說。 鰣魚對聲音十分敏感,飼養(yǎng)人員每天要在養(yǎng)殖大棚里播放音樂來緩解魚的緊張情緒,聲音的分貝也要控制,接近自然溪流的聲壓,這樣能降低鰣魚皮質醇水平,同時提升魚群攝食響應速度。 此外,鰣魚還“挑剔”飼養(yǎng)員的衣服,不能穿紅色,不然它們可不干,會在池子里亂蹦亂跳,應激性特別強,只要被碰到,就會死亡。因此,車間里的飼養(yǎng)員一般都著藏青色工作服,這樣能降低鰣魚群靜止時的能耗。 根據(jù)鰣魚的繁衍規(guī)律,在產卵時是需要洄游的。在狹小的養(yǎng)殖車間里,錢藝芳正聯(lián)合技術人員,破解“性成熟密碼”,讓它們自愿當爸媽。錢藝芳說,他們正在研制的性成熟誘導計劃,采用光周期與水溫階梯變化協(xié)同的方案,配合富含二十碳五烯酸的專用飼料,提高親魚自然排卵率。“這個方案可使人工授精成功率穩(wěn)定在75%以上,今年將實現(xiàn)全人工繁育。” 作為替代長江鰣魚的美味,美洲鰣魚不僅“嬌”而且“貴”,從魚苗到上市銷售的成魚,需要18個月,每斤銷售價格達300元,還供不應求。目前,國營家庭農場一期鰣魚項目占地2600平方米,投入近1000萬元,可產美洲鰣魚4500斤左右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