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弘揚誠信文化】誠信小故事
我國自古以“禮儀之邦”著稱于世,重義輕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兩千多年前,孔子就主張“言必信,行必果。”此外,我國的語言體系里還有大量諸如“一言九鼎”“一諾千金”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”這樣稱贊誠信精神的成語。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許多誠信人物及故事廣為傳誦。今日,就帶大家穿越古今,追尋體味文明古國的誠信記憶。 誠信小故事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,她的兒子一邊跟著她一邊哭泣。他的母親(曾子的妻子)說:“你回去,等我回家后為你殺一頭豬。”妻子到集市后回來了,曾子就要抓住一頭豬把它殺了,妻子制止他說:“(我)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開玩笑罷了。”曾子說:“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。小孩子是不懂事的,是要依賴父母學習的,并聽從父母的教誨,F在你欺騙他,是在教他學會欺騙。母親欺騙兒子,兒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,這不是教育孩子該用的辦法。”于是(曾子)馬上殺豬煮了肉吃。 季札掛劍 吳國宗室季札出使北方大國,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,相談甚歡。徐君對季札的寶劍十分贊許,季札心中暗許:出使歸來,當贈予知己寶劍。然而,人有旦夕禍福,等季札歸來,徐君已經去世。季札傷痛之余,把寶劍贈予徐國繼位的國君,對方不敢受。隨從也加以阻止,季札說:“我早在心中允諾贈劍與徐君,必須兌現承諾。因為愛惜寶劍就埋沒良心,非廉潔之人所為。”最后,季札把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,慨然而去。 宋濂抄書 被朱元璋稱為“開國文臣”的宋濂小時候喜歡讀書,但是家里很窮,只好向人家借,每次借書,他都講好期限,按時還書,從不違約,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。一次,他借到一本書,越讀越愛不釋手,便決定把它抄下來?墒沁書的期限快到了。他只好連夜抄書。時值隆冬臘月,滴水成冰。母親見之心疼,說:“孩子,都半夜了,這么冷,天亮再抄吧。人家又不急著看。”宋濂說:“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書看,到期限就要還,這是個人信用問題,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。”最終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抄完并按期歸還了書。曾子和宋濂的做法啟示我們,誠信如黃金,承諾容易,信守不易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