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誠信典型】陸寶平——35年只做“良心秤”的老守藝人
“誠在心中,信在人間,誠信乃立身之本。” 制作桿秤是一門傳統(tǒng)的精細手藝活,看似簡單的桿秤,卻衡量著買賣雙方是否“公正、公平、公道”。今年52歲的陸寶平說,自己制作手工桿秤35年來,始終堅守著制作木桿秤的行業(yè)規(guī)矩,親手制作了2萬多桿“良心秤”。在他看來,小桿秤不再只是稱重工具,即使將來退出歷史舞臺,但誠信無價,做人如秤,好口碑是做出來的。2023年7月當選泰興好人。 銘記師訓,做傳承匠心的手藝人。 桿秤是中國傳統(tǒng)度量衡的三大件之一,曾在商品流通中擔當重要角色。那時,“秤”是生活中的必需品,做秤也是一門世代相傳的手藝行當,規(guī)矩很大,桿秤匠對職業(yè)極為神圣虔誠,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。“做老實人,賣老實秤”的宗旨,凝聚著代代桿秤手藝人的匠心智慧。 陸寶平自學徒起,制作的都是十兩一斤的桿秤。他17歲開始學制秤,靠著這門手藝養(yǎng)活了家人30多年。學徒時滿師要一年,其中學習制作秤桿就要大半年。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,有著選材,刨圓,到用堿水浸泡,打磨,釘秤花等多道程序。做秤選用的木桿,都是紋路細膩且木質(zhì)堅硬的柞櫟木、紅木等上等材料。為了保證木桿不開裂,選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處堆放兩個伏天后才能使用。木材經(jīng)鑿、刨處理后,再用細砂布沾水打磨光滑。點“秤星”的時候,鉆孔稍不留神就會戳到手指流血。“我曾經(jīng)五個手指都貼上了止血貼,切線的時候也被切到過手。”陸寶平說,不拋棄,不放棄,從不言敗是自己的性格,有時因一道工序失誤,會毫不猶豫從頭再做。盡管學習過程很辛苦,但他懂得嚴師出高徒的道理。制秤的每一道工序,陸寶平都爛熟于心,恪守著制秤行業(yè)的老規(guī)矩,一直銘記著“準確公道,分毫不差”的師訓。 初心不改,做“良心秤”的生意人。 “制作桿秤的時候要憑良心,人在做天在看,少一兩就會少福減壽的。”制秤工藝繁瑣復雜,從選材,到打磨、包秤頭、安秤刀、定秤心、分斤兩、定盤星,做秤如做人,陸寶平從不敢缺斤少兩。有一回,有個外地人找他做“陰陽秤”,也就是10斤錢只給8斤菜。這是明擺著的昧著良心,他死活也不肯做。后來對方油然而生敬意,逢人便夸陸寶平正直。從此,他做“良心秤”的美名一直流傳了下來。 要想制作一把好的桿秤,除了桿子要選木質(zhì)細膩的上等材料,定盤星的確認考量著匠人的良心,失之毫厘往往謬之千里。在定完定盤星后,用兩腳規(guī)分別畫出各個重量的刻度,打眼后再往里面填充鉛絲或銅絲。陸寶平說,“這只能用黃色的或者銀色的,不能用黑色的。行有行規(guī),做什么生意都要憑著良心,絕對不能黑心。”附近鄰居們在別處買的食物有顧慮,都會來陸寶平店里過一下秤,只要陸師傅說一句“準的”,大家才放心地離開。 誠信一生,做守住快樂的傳承人。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,市場貿(mào)易蓬勃興起,小商小販如雨后春筍。生意人喜歡用攜帶方便的桿秤,小小的桿秤拉動了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需求量也隨著改革的深入熱了起來。“做人要厚道,做秤講誠信。”這是陸寶平幾十年來做桿秤的原則。他常說,生意好也不能忘本,做了一輩子的“良心秤”,沒有發(fā)財,也沒有落魄,在街仿鄰居心中都是免檢產(chǎn)品,老主顧也會一直找上門,這份快樂成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幸福。 進入九十年代后,因為電子秤稱重、算賬一體化,商戶使用起來更為方便,電子秤市場隨即火熱起來,手工秤慢慢成為符號將被淘汰,生意每況愈下賺不了多少錢,但陸寶平卻舍不得放棄。為了維持生計,他在秤店里不得不兼營起電子秤。在他看來,桿秤做出的生意更像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信任,電子秤比不上木桿秤有人情味兒。因為買賣中,賣家爽朗一笑“您看,秤高高的!”買家看著那高高翹起的秤桿,滿心歡喜就把錢付了。 風雨人生路,桿秤伴君行。“生意走下坡路不要緊,做人卻不能忘本忘根。”陸寶平說,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沒事做做秤,現(xiàn)在不為謀生,只想守住屬于自己的那份快樂,條件允許將來就到學校去,給孩子們講講“良心秤”的歷史,將“誠實守信”做人如秤的老規(guī)矩傳承下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