鐵骨軍魂——狼牙山五壯士
作者:蔣鐵軍 1941年秋,狼牙山棋盤陀峰頂?shù)娘L,裹挾著硝煙與吶喊,見證了一段永載史冊的壯舉。馬寶玉、葛振林、宋學義、胡德林、胡福才五位八路軍戰(zhàn)士,在彈盡糧絕之際,面對步步緊逼的日偽軍,毅然砸毀槍支,縱身躍下數(shù)十丈深的懸崖。這一躍,跳出了民族的骨氣;這一墜,砸出了革命的脊梁。八十余年過去,狼牙山的松柏依舊蒼翠,五壯士用生命鑄就的“鐵骨軍魂”,始終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,指引著當代青年在祖國振興的征程上砥礪前行。 絕壁之上的精神豐碑 1941年的華北大地,正被侵華日軍的“大掃蕩”陰影籠罩。7萬余兵力的瘋狂圍剿,讓晉察冀邊區(qū)的北岳、平西抗日根據地陷入危局。9月24日,3500余名日偽軍撲向易縣狼牙山,目標是包圍在此地的八路軍機關、地方黨政干部及數(shù)萬群眾。危急時刻,第1軍分區(qū)第1團第7連奉命掩護轉移,而6班的五位戰(zhàn)士——班長馬寶玉、副班長葛振林,戰(zhàn)士宋學義、胡德林、胡福才,主動承擔起斷后的重任。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(zhàn)斗。五位戰(zhàn)士憑借狼牙山的險要地形,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。他們清楚,多堅持一分鐘,主力部隊和群眾就多一分安全。當完成掩護任務準備撤離時,為了不讓敵人發(fā)現(xiàn)轉移方向,他們做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決定:將敵人引向棋盤陀峰頂?shù)慕^路。從清晨到黃昏,子彈打光了就用石塊還擊,懸崖邊的每一塊巖石都成了武器,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熱血。當敵人逼近時,他們砸毀槍支——那是戰(zhàn)士的第二生命,然后昂首挺胸,向著祖國的山河高呼“中國共產黨萬歲”,縱身躍下懸崖。 馬寶玉、胡德林、胡福才壯烈犧牲,葛振林、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幸免于難。他們用生命詮釋了“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,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(tǒng)”。聶榮臻元帥的題詞,不僅是對五壯士的褒獎,更是對一個民族精神內核的精準提煉:在危難面前,堅守信念、勇于擔當、寧死不屈。 軍魂永續(xù):從歷史到現(xiàn)實的精神傳承 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,從來不是孤立的歷史片段。它是中華民族在苦難中奮起的縮影,是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”的生動寫照。這種“鐵骨軍魂”,穿越時空,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中煥發(fā)著新的生命力。 在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里,志愿軍戰(zhàn)士用凍僵的手指扣動扳機,用身體堵住槍眼,延續(xù)著“寧死不屈”的血性;在脫貧攻堅的戰(zhàn)場上,駐村書記們扎根大山,用青春乃至生命換來了鄉(xiāng)親們的笑臉,踐行著“擔當奉獻”的承諾;在抗疫一線,白衣戰(zhàn)士逆行出征,與病毒殊死較量,彰顯著“舍生取義”的勇氣。這些不同時代的“英雄群像”,本質上都是五壯士精神的延續(xù)——為了國家安寧、人民幸福,敢于直面挑戰(zhàn),勇于犧牲自我。 對當代青年而言,“鐵骨軍魂”不是遙遠的歷史符號,而是可以觸摸的精神養(yǎng)分。它教會我們:信念是前行的燈塔,擔當是成長的階梯,堅韌是破局的利器。當我們抱怨學習壓力時,當我們糾結工作難題時,當我們面對挫折想要退縮時,不妨回望狼牙山的懸崖——那里矗立著的,是“不向困難低頭”的標桿。 青年當自強:在振興之路上續(xù)寫華章 祖國的振興,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,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的征程。狼牙山五壯士用生命守護的“新中國”,如今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而接過接力棒的,正是今天的青年一代。如何將“鐵骨軍魂”融入青春血脈,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祖國振興貢獻力量?答案就藏在五壯士的事跡里。 堅定信念,錨定人生航向。五壯士在絕境中堅守的,不僅是陣地,更是對“民族解放”的信念。當代青年的“信念”,是對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”的認同,是對“強國有我”的踐行。這意味著我們要主動學習歷史,從五壯士等英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,明白“國家好,民族好,大家才會好”的道理;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,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不迷失方向,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(fā)展大局。無論是投身科研、扎根基層,還是自主創(chuàng)業(yè),都要問一問:這件事是否有利于國家?是否能為社會創(chuàng)造價值? 勇于擔當,直面時代挑戰(zhàn)。五壯士主動承擔“斷后”任務,用行動詮釋了“擔當”二字。今天的中國,雖然遠離了戰(zhàn)火,但在科技、經濟、生態(tài)等領域仍面臨諸多“婁山關”“臘子口”。芯片技術的“卡脖子”、高端制造的短板、鄉(xiāng)村振興的硬骨頭……這些都需要青年挺身而出。大學生可以在實驗室里刻苦鉆研,為技術突破積累力量;職場人可以在崗位上精益求精,將工作做到極致;年輕人可以積極參與社會服務,用愛心溫暖需要幫助的人。擔當不分大小,關鍵在于“敢扛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”。 錘煉堅韌,不懼艱難險阻。五壯士從清晨戰(zhàn)斗到黃昏,彈盡糧絕仍不放棄,靠的是“堅韌”二字。人生之路從非一帆風順,祖國振興更是任重道遠。面對失敗,要像五壯士面對懸崖一樣,有“寧死不屈”的韌勁——不是蠻干,而是總結經驗、重新出發(fā)?蒲腥藛T可能經歷無數(shù)次實驗失敗,但每一次失敗都是接近成功的一步;創(chuàng)業(yè)者可能遭遇資金斷裂、市場冷遇,但堅持下去或許就能迎來轉機。正如狼牙山的巖石能抵擋炮火,堅韌的品格能抵御人生的風雨。 傳承血性,守護家國情懷。五壯士跳崖前的吶喊,是刻入骨髓的家國情懷。這種情懷,在今天表現(xiàn)為對祖國的熱愛、對文化的自信。青年要主動了解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從詩詞歌賦中感受民族智慧,從歷史典故中增強文化認同;要理性愛國,將熱情轉化為建設國家的動力,而不是空洞的口號;要在國際舞臺上展現(xiàn)中國青年的風采,讓世界看到一個開放、自信、強大的中國。 結語:讓軍魂照亮復興之路 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在陽光下矗立,它不僅是一座建筑,更是一座精神坐標。它提醒我們:今天的和平與繁榮,是無數(shù)像五壯士一樣的先烈用生命換來的;明天的振興與輝煌,需要我們這一代青年用奮斗去創(chuàng)造。 “鐵骨”是不屈的品格,“軍魂”是愛國的擔當。當每一位青年都能將這種精神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當“強國有我”從誓言變成行動,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實現(xiàn)。這,就是對狼牙山五壯士最好的告慰;這,就是“鐵骨軍魂”在新時代的最美綻放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