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橋的寺廟風情傳說
2010-01-28
來源:泰興網(wǎng) 瀏覽次數(shù):
大中小
古鎮(zhèn)黃橋歷史上佛教道教比較盛行,號稱三步一寺,五步一廟。佛廟中年代最久遠的是定慧寺,規(guī)模最大的是;鬯,道家的藥王廟,城隍廟亦給人們留下過較深印象。
定慧寺位于黃橋西門又稱西寺廟,相傳南宋岳飛的部將牛皋駐扎黃橋時曾在定慧寺立有一根旗桿。據(jù)傳始立時有兩人合抱粗,歲月流逝,風吹雨打,至解放后還有手臂粗,鎮(zhèn)政府派留學過日本的王徹成先生收好送泰興公園收藏。 定慧寺內還遺有朱皋的兵器庫遠近聞名,所謂兵器庫實際上是地下室,解放后,曾有人下去看過,通道是極大磚塊砌的臺階,里面有兩間屋大,什么遺物也沒有,有其它通道出口,具體情況沒有深入研究,F(xiàn)黃橋中學內還遺有牛皋的洗馬池,此言與本題無關。
解放前,國民黨三十七師師長孫瑞伍經(jīng)過定慧寺跌了一跤,聽說此處曾是牛皋駐地,感觸頗多,就在此處造一伯遠亭,伯遠是牛皋將軍的字號,以示紀念。 定慧寺大殿飛檐翹角,斗拱精致,殿內如來,藥師、彌勒三尊大佛及十八羅漢栩栩如生。大殿左首有財神堂,每年正月初五是財神日子,遠近各商家半夜就守在廟門口等燒頭柱香,廟里廟外人頭躦動,香煙繚繞。共求財神爺保佑生意興隆財源廣進。大殿右首是地藏殿,農(nóng)歷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薩生日,四鄉(xiāng)八鎮(zhèn)善男信女皆擁進定慧寺燒香,廟僧舉行盛大地藏法會,并走出廟門四處放齋孤焰口,超度孤魂野鬼。 定慧寺山門兩邊是四大金剛,正中是一尊關公像,左手執(zhí)書,右手捋胡須,史稱“悶想荊州”,此像為一名家所塑,神情并茂。浴佛節(jié)泥菩薩洗澡是定慧寺的物色,每年四月初八,定慧寺請人抬出兩尊泥菩薩,鳴羅開道,鼓樂齊秦,執(zhí)旗打傘,與平日出會相似,沿街商家紛紛設供,祭拜過后,放鞭炮,贈香儀。幾條街走遍后,至西門橋碼頭,洗去菩薩身上所塑泥土,露出白果樹木胎,送至南壩橋口的大白果樹上待明年再用。 解放前戰(zhàn)事頻繁,天災人禍,流離失所的難民多住定慧寺容身,平日晚間,殿堂內外廊下皆住的是叫花子。新四軍北撤后余敘芝做鎮(zhèn)長,將定慧寺改成區(qū)公所。一九四七年國民黨102旅進駐黃橋,區(qū)長蔣書干將定慧寺拆毀去修碉堡,后來此地造電報局,人們將定慧寺石匾嶄在電報局大門頂墻上,以示對定慧寺的懷念。 ;鬯率冀ㄓ谒翁焓ニ哪辏ü1026年)是黃橋歷史上最大的廟宇,相傳以前的;鬯碌纳介T遠距現(xiàn)在的山門,在街南里把路遠的關帝廟處,后因黃橋街市興旺擴展,南北大街穿寺而過,山門移至現(xiàn)在的方位。 文革前的;鬯旅媾R東大街,山門左首是觀音殿右首是兜天宮,進山門天王殿內奉供著彌勒笑佛,佛龕兩邊的對聯(lián)為“笑口常開,笑天下可笑之人,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。”笑佛背面是十分威嚴的韋馱,兩邊的四大金剛,風調雨順,全神貫注各司其責。 再一進是羅漢堂,別的廟宇十八羅漢分坐或立于佛祖如來大雄寶殿兩側,;鬯麓笮蹖毜顑蓚仁嵌奶熳,這也許是;鬯職v史上曾被改作道院,歸還佛門時人們保留下道家的精美塑像,重造羅漢堂供奉十八羅漢,因為不在佛祖面前,羅漢閃略顯隨便或臥或立,或癡或嗔,形態(tài)各異。 大雄寶殿內的一人一手高的石壇上,端坐的一丈六尺高的如來,藥師、彌勒。三尊佛慈眉善目,號稱泰興境內最大,佛頂大鵬金翅鳥雙翅張揚,是諸佛“身”之化現(xiàn)。佛祖背后赤腳觀音手持凈瓶腳踏鰲魚,頂天立地,觀音菩薩兩側的對聯(lián)為“問大師為何背向嘆世不人早回頭。”勸世意圖炯然。福慧寺大雄寶殿雄偉壯麗,曾是黃橋人的驕傲。大雄寶殿后首是藏經(jīng)土樓,相傳舊時造大殿沒有腳手架,采取填土壇高的辦法,大殿造成后,土移殿后,形成臺基,上造藏經(jīng)樓又名土樓,這藏經(jīng)樓內曾藏有一部珍貴的貝葉經(jīng),可惜去向不明。 羅漢堂,大雄寶殿,土樓兩側廂房是地藏殿,方丈室,僧寮等,寺院毀前占地面積三十多畝。寺土樓后還曾有火帝廟,供奉保一方火燭安全之神靈。歷史上的福慧寺最有名的是彌陀簽,每天天不亮就有人在山門口排隊等候抽簽。彌陀佛前終日香煙繚繞,人聲鼎沸。 每年臘月初八,黃橋各大小寺庵施放臘八粥,四眾弟子可隨意享用,廟里還要派專人將臘八粥,送到常來廟里施舍的居士、香客家里,沿習成俗。 每年臘月十五以后,各寺廟都派人去各商家化緣,收蠟燭錢,擔子每到一商店門口,店家都會或多或少適當施舍。 福慧寺總管黃橋及周圍的寺院,僧人平時多聚于;鬯聝龋衫先跎丝垂苄R,廟會時視情況調集僧人助陣。力爭廟會力得有聲有色。
南壩橋下大圣廟,供奉大勢至菩薩,相傳此處河道水急形成旋渦,經(jīng)常翻沉船只淹死船民,大家集資造南壩橋,橋初建落成,有個身背十三級小寶塔的和尚,問造橋的主作師付這橋經(jīng)不經(jīng)得住他走。主作師付講能,沒想到和尚才跨上橋一步,橋就劇烈晃動,主作師付趕緊跳下橋,用手托住橋梁,使和尚能順利過橋。過去人們乘船從南壩橋下行,不經(jīng)意間?吹綐蛄荷嫌幸粋大手掌印。人們猜測,這位身背十三級寶塔的和尚,不是等閑之輩,一定是哪位菩薩與此處有緣,人們在南壩橋下造有三間屋的大圣廟。供奉大勢至菩薩求保佑一方平安,后人又在大廟邊造一水站涼亭,出事的船只少了,南壩橋成了黃橋人夏日的納涼好去處。每逢天旱請禪師菩薩施雨,此廟的大勢至菩薩也被請至城隍廟,與禪師、觀音、龍王爺、城隍爺、鹛鴃、水東嶽一道為黃橋施雨抗旱出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