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家巷沿革——懷義德巷名“司家”
泰興鎮(zhèn)大慶路北迎幸東街上,有一條直通如泰運河的小巷,叫做“師家巷”,然而,它還有一段“沿革史”呢! 遠在明世宗嘉靖四十年之前(公元1561年),為防止倭寇侵襲,準備了一批船只,在現在迎幸東街東頭,原是一條大河名“兩泰官河”,上有一東西向橋名“通泰橋”,就在橋北河西岸待命。后來,由于第二次倭寇來侵,泰興人民城上水上出擊,倭人失敗慘重,再也不敢來犯。此后,便將這批船民安排在通泰河西岸橋北落戶,白天外出經營,夜晚仍回原地,以御不測,逐漸便形成人煙稠密的巷子。后來,這些船民又全都繳去官船,攜家?guī)Ь,就地種田。這巷子本來沒有巷名,后來來了一個許家莊人,在巷口搭起一個簡易工棚,帶著一個徒弟,食宿都在里面。人們便隨口喊為“老皮匠巷”。若干年后逐漸喊成“老皮巷”。 雍正年間,巷口來了一個無兒無女的老奶奶,擺設一個炒貨攤,賣些炒豆、瓜子一類的炒貨,維持生活。由于她頗勤快,每天早起來,便把巷內打掃得清清爽爽,久而久之,逐漸形成聽得她的打掃聲,人們便好起身準備下地了。白天,她把巷內各戶人家照看得好好的。有時婦女外出,都把門上的鑰匙交給她,遇有起暴下雨,她總不辭辛勤,把各家曬在外面的衣物收得好好的。后來,凡是家中沒有人,都把鑰匙交給她,怕她記不清楚,便在她棚內釘好上下兩根木條,上東下西依次釘上釘,各戶各自掛上,回來后各取各的,一點也不錯。甚至有些婦女下地干活,把小孩或吃乳的嬰孩送到這里來,她從不拒絕,給小孩子喂吃,邊做生意,邊帶孩子。這樣就形成一個“托兒所”。這要算我國最早的一個托兒所了。因此她少吃短燒,全巷內的人,均樂意援助,索性不用她燒煮,按時你家送中飯,他家送夜飯、早飯。溫飽都不用她費心。她也更加關心巷鄰。在各家下地后,都得到各家門口檢查一下;人家睡下后,她也要去各 家提醒灶頭火燭當心。在她來巷后到去世這幾十年內,從未發(fā)生過一次火警或失竊等事。 到了同治年間,有一班文人雅士,認為“老皮巷”容易使人讀走了音,很不“雅”,且又對這勤勞認真、樂于助人的老婆婆有不尊敬的含意,便根據這婆婆的一番事跡,提名為“司家巷”,意義是這老婆婆照管各家的紀念詞。到了民國廿五年(1936年)警察局長張恨愚首次發(fā)動在泰興釘搪瓷街巷門牌時,卻誤以為“師家巷”。其實這巷內從未有一個姓師的居住過,出巷街上雖有一家姓師的,可不是出色的名人,且又與巷口隔了好幾家門面,與巷內毫無關系。這是不了解“司家巷”之所以稱為“司家”的歷史和命名的根據。好者,“師”與“司”同音,又師者,為學習的榜樣,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師”,故至今未加更改。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