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生橋”的由來
城西鄉(xiāng)人民政府所在地大生橋,因有一大石拱橋“大生橋”而得名。這橋建于明正德年間(公元1506-1521年)由張育寧興建。原是一座五拱跨度約五六十米的拾級高橋,清末那時只余四孔,現(xiàn)在河?xùn)|的一孔已埋入了河灘中了。當水小時橋墩腳處露出約三十公分的平壩石塊,好似走廊那樣。在中央一孔的“走廊”橫穿過,見中央拱頂略偏處石面上印著兩個像是手掌托的掌印,兩者距離約五十公分指掌向現(xiàn)已記不起來了。這兩個手掌印的來源,據(jù)傳說還有一段神話。 當初這座橋是天上下來的兩位神仙,負擔這項建橋施工任務(wù)。 八洞神仙之一的曹國舅,得知人間要造這座橋,可卻找不到能工巧匠承擔這項工程。由于造橋的人孝感動天,使他便去找魯班大師商議,要他出來接受這項任務(wù)。恰值魯班大師應(yīng)玉皇召喚去維修瓊樓去了,留有兩個仙童看守洞府,曹大仙想撥轉(zhuǎn)屁股就走,兩個仙童即上前詢問,請問大仙找?guī)煾赣惺裁词。大仙說:“對汝輩說也沒有用,你們也能代替你師傅干得了吧?”兩個仙童不由生氣地說:“請大仙說說是什么事,我們跟隨師父多年,古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。”曹國舅不由大笑起來說:“汝輩還自夸不是‘弱兵’,恐怕是干不了。”一個仙童說:“請大仙說說也無妨。”曹國舅輕蔑地看了他們一眼說:“這種事很難辦的。就是在人間有一孝子要在很寬的河天星港架一座石拱大橋,這事非你師傅干不成”。兩個仙童聽后反而大笑了起來說:“我們只當要造海市蜃樓,原來是一座石拱橋,有什么了不起,何必殺雞用牛刀,我倆也行。”曹國舅冷笑了一聲說:“好兩個不自量力的小子,乳牙還未掉呢!可真叫你們?nèi)ピ鞓颍挥萌俗,只需我腳一踮就倒了。”兩個仙童暴跳了起來說:“大仙別小看了我們,想當年我們曾跟隨師父去造趙州橋,師父就放手讓我們?nèi)ジ,他只?cè)旁察看,橋造好后,張果老大仙曾去試過,結(jié)果只在橋面留下幾個驢蹄印子,橋上石頭一絲一毫都沒動彈。大仙如有不信,造好后請大仙試行。”曹國舅依然不信,也不與他們爭辨,又冷笑說聲“好”就走了。 這兩個神童也不待魯班回來,帶了一班小“嘍啰”,他兩人便變了兩個年輕力壯的工頭,來承擔了這項建橋任務(wù),曹國舅得知后非常憤怒,便偷偷下來找他們的麻煩。在他們挖橋基時,剛挖好一忽流沙就填滿了。這兩個仙童也真會動腦筋,卻施法搞來幾十塊幾丈寬幾丈長的厚木板,先在四面打下去,擋住四面,好像中空的四方井那樣,然后把內(nèi)中的沙、水、泥等罱去,很堅固地筑好橋基,曹國舅一計未成又生一計。中央主橋墩已露出水面,猛然一陣大潮若是江堤決壩那樣,并夾著無大不大數(shù)不盡的滾木,直向橋墩沖來。兩個仙童立即組織“嘍啰”們搶險,指揮在沿橋墩約一二尺處平鋪了塊石板,使流下的滾木沖不到橋墩腳基,立在上面的“嘍啰”們輕輕理順流木,卻可隨著奔騰的潮水由兩橋墩間流過去了,對橋墩沒有損傷。曹國舅這可惱了,一定要把橋墩搞毀。五孔橋即將完工,曹國舅化著一個魁梧的大漢背著一個直徑約一丈多高,僅比橋略短一些,上下一樣粗的鐵碌碡過橋。橋不由微覺震動,特別是到了橋頂,由于橋面平坦,沒有一點空隙,鐵碌碡整個重量全部落在橋面上,使橋發(fā)出斷裂的聲音。兩仙童喊聲“不好”,想正身托住橋頂,由于腳騰空,卻使不出勁來,另一個仙童急中生智,雙手緊托著另一仙童的腳底,那一仙童雙手托撐著橋頂,支撐住橋面,讓鐵碌碡滾過,由于用力過分,兩手掌陷入石面內(nèi),因此留下兩個手掌印。曹國舅即現(xiàn)出真形,對兩個仙童說:“后生可畏,可敬,可敬!”兩仙童見是曹大仙,不由為自己勝利忘乎所以,也現(xiàn)出了本來面目。驚動人民立即磕頭跪拜,他們再也停留不住,就地起了一陣風(fēng),帶著小“嘍啰”即刻都無影無蹤了。所以,橋主橋均已完成,只有欄桿沒有按上,但問題不大。主家即請來幾十個石工,把石欄按上,究竟因為仙凡有別橋欄就沒有橋身堅固,清初橋欄就不存在了。 關(guān)于當初為什么要建這座橋,民間卻有也留下一個傳說。 傳說在明孝宗宏治年間(公元1488年-1501年),河?xùn)|僅是幾戶人家的小村子,河西僅有一個古廟,住著一群和尚,白天東西的交通,僅是一小木板船擺渡。河?xùn)|有一寡婦卻與河西廟內(nèi)當家和尚私通,不論寒夏這和尚都得在深夜過去。所幸那個擺渡的人也是一個孤老頭子,無家無室,在廟上寄宿,這和尚往往在西部放好焰口后,擺渡人已睡了,他就自己解纜過去,天麻麻亮再由原船回來,由于潮起潮落特別是冬天,船往往靠不到邊,擺渡人總是用一塊兩丈長的跳板,引人上下船,可是夜間怕人偷去,他去睡時,就得帶走。和尚過渡時必得踩入淤泥水中摸上船,到對岸又得這樣摸上岸。天寒了,和尚的僧襪芒鞋也透濕冰水。這好心多情的寡婦總得緊貼內(nèi)衣夜夜為他焐腳。到了正德年間,寡婦的兒子長大了并已成家立業(yè),對母至孝,早就聽得母親與和尚的曖昧關(guān)系,卻裝作不知,可卻擔心母親要焐出病來。有一天趁機對母親說:“媽,這么寬的河靠一只小渡船,白天南來北往的行人又多,很不方便,我家何不積積德造座橋呢?”寡婦說:“這事最好啦,也為你爹超度亡魂,我家還惜乎這點錢嗎?”兒子便籌集材料尋找土石工人,連夜把這橋造好。和尚當然知道造橋的用意,他和寡婦的接觸并不能說公開進出,但對兒子也消除戒心。幾年后,寡婦死了,兒子特請和尚帶著僧徒去做七七齋醮,有時兒子留下和尚息宿過夜,讓其它和尚回去,籌劃喪事,其他和尚也知內(nèi)情從不過問。有一天已是斷七的那天,又恰巧值風(fēng)雨之夜,做畢佛事后,兒子照樣留下他,待其他和尚走后,還為他特地備了幾色菜,暖了一壺酒,說是答謝他為母親齋醮的一程,結(jié)果把和尚灌醉,夜半就把和尚殺了,天一亮就帶著兇器和隨身血衣,趕進城投案自首。知縣問明情況,念他是孝子,且又投案自首,便監(jiān)禁三年,并為這無名橋題名勒石:“渡僧橋”旁邊還題了兩句話:“造橋稱母意,殺僧報父仇”。 若干年后,他家的子孫中了進士覺得這橋名對他家不光彩,便改名為:“大僧橋”,同時并把那兩句話的條石換去。這一傳說實質(zhì)是由蘇州《渡僧橋》訛傳來的“盜版”。由于泰興的方言逐漸喊成“大生橋”。到了康熙年間,橋欄倒了,季式祖妻張氏,認為這橋是她祖上造的,即籌資重修,有沒有重建橋欄《縣志》沒有記載。并且因為東面現(xiàn)城西養(yǎng)魚場處有一也是東西向的小石橋,僅是三塊長條石的橋面俗稱“小孫橋”。因此《縣志》就意會這是“大孫橋”了。直至光緒十二年修的《縣志》就意會這是“大孫橋”呢。民國元年這里設(shè)為“大生鄉(xiāng)”概因大生橋而得名,這樣大生橋即成為官方通用的名字了。 版權(quán)作品 請勿轉(zhuǎn)載 |